讲座回顾|法国艺术:古典艺术、摄影与新浪潮电影

12月17日晚上6时,法国文化体验月系列活动之法国艺术主题讲座在凤凰语言村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造型艺术硕士、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硕士何俊彦老师为同学们深度解析了法国艺术与摄影绘画的发展,以及新浪潮电影的基本知识。何俊彦老师专业从事绘画、影像、造型艺术、艺术史、当代艺术哲学及美学理论研究、社会美育实践、跨学科艺术等,曾担任法国巴黎艺术无边界艺术空间艺术策展人,并参与众多国际艺术展览与论坛。凤凰语言村项目主管李艺萌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来自珠海园区的同学们参加了本次法国艺术分享活动。

何老师首先从欧洲的地理版图出发,向大家阐述了欧洲的文化起源,希腊的艺术起源和艺术准则。随后,他介绍了世界上著名的艺术中心藏馆,如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和巴黎卢浮宫艺术馆等,并依次展开介绍古典文学的各大代表人物。

古典绘画

Hubert Robert (1733-1808)

罗伯特笔下的法国南部和古罗马建筑的废墟,带有人文社会的味道,令人能在不断的回味中,产生带有怀旧感的共鸣。在谈到艺术与生活关系时,何老师还提及,感觉在现代节奏飞快的实用性社会里,我们和高雅文化间产生了距离感。

Eugène Delacroix (1863--1798)

何老师介绍了其颇负盛名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他的画笔之下,有穷困潦倒的北非的难民,也有宫廷里危在旦夕的王朝奢靡盛况,这种精神和视觉上的反差 ,可以看做是一种极端浪漫主义的诉求。


摄影艺术

Eugène Atget (1857-1927)

在带大家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讨论着“如何判断摄影作品价值”的问题,何老师提出这应该取决于观众能否在作品里面寻找真正意境,唤起共鸣。最后强调他也多次在作品中利用层次感来突出宏大的视觉效果,透视中带来震撼的冲击力。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著名的人文摄影师,作品主题多为“决定性瞬间”,体现出摄影时机和时间流逝之间的关系。在他的“即时摄影”观念里,鲜明的体现了当下性和及时性,他的作品内容里既有光鲜的伟人和残酷的战争也有社会中细小的个体,在反差中带给我们思考。


近代艺术

Claude Monet (1840-1926)

莫奈作为印象派的鼻祖,在他的视觉感官中,光线起到决定性作用“the color belongs to light”无论是《日出》 ,还是《鲁昂大教堂》系列,都体现出他对光的变化和走向极其敏感。当然,何老师最后还聊到了他不装防盗网的工作室,也是为了加强对光的感知。

Henri Matisse (1869—1954)

作为现代主义中“野兽派”的代言人,马蒂斯擅长用夸张化颜色、过饱和、对比色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是他在时代背景下对绘画方式的探索和尝试。除此之外,何老师还介绍他关于剪纸中对形体构造的探究,对艺术形式的创想和创新。

Christian Boltanski (1944--2021)

作为一名装饰艺术家,他擅长在作品中突出鲜明的个体身份,例如单人画像,逝者的衣物等等。同时因为他是犹太裔的缘故,观众在欣赏时,也时常会在作品中唤起对历史和事件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在讲座尾声中,同学们积极与何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问:请问何老师,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答:新浪潮是一种很前卫的实验性电影类型 ,它着眼于如何引领年轻人的思潮,电影中多运用剪切和穿插,企图寻找一种线性的叙事,大多数新浪潮电影的结局也是实验性的、开放式的结局 ,因为其实电影本身就是结局,引人深思。


问:请问何老师,真正艺术家创作时是为了表达自己还是取悦他人?

答:如果他是天才,肯定是从个体、从完全的自我出发,因为这样才能发现无限潜能,但有些艺术家还是会为了市场潮流迎合受众的需求,这个还需分情况而论。


问:请问何老师,现在的艺术创作和学习,是否还像古典主义时期一样还有很高的门槛?

答:我想说, 在这个不断加速的时代,因为生产的过度普遍性,才让艺术走向困难,走向复杂。我们应该寻找启迪观众的另一种方式,尽力把真正的艺术留下来 。

图文来源 | 凤凰书院

审核 | 凤凰书院